当地时间 9 月 24 日,一架无人机在以色列南部城市埃拉特海滨长廊上空爆炸。
根据以色列国防军发布的通报,该袭击源自也门胡塞武装,目标直指人口密集区。虽然"铁穹"系统与"巴拉克 -8 "导弹已启动拦截流程,但未能阻止无人机命中目标,造成至少 22 人受伤,其中数人伤势严重。
这一袭击引发以色列军方与舆论的强烈震动。《以色列时报》称,这次袭击暴露了以色列南部"严重防空缝隙",并质疑军方是否过度依赖既有技术,在面对"非对称武器组合"时缺乏有效应对机制。
胡塞方面尚未正式公布使用的型号,但以方情报分析认为,袭击可能使用" Samad-3 "或" Qasef-2K "系列远程无人机,具备低空慢速飞行、红外规避和电子干扰模块,具有突防力强、成本极低等特点。
一位以军退役防空军官在接受采访时指出:"如果对方是正规军,我们尚有对策,但胡塞武装的逻辑是‘能打到就算成功’,这让传统的防空系统被迫疲于奔命。"
这场攻击不仅击穿了技术防线,也戳破了一个神话:以色列长期以来构建的"技术主导战略安全",在面对区域性非国家武装时,正变得愈发无力。
内塔尼亚胡誓言报复
胡塞袭击不到 24 小时后,以色列总理本雅明 · 内塔尼亚胡召开内阁紧急会议,随即通过媒体发表声明,宣布对胡塞武装进入"全面战争状态"。
阿联酋《国民报》援引以政府内部人士的话称,这次"宣战"并不意味着全面地面军事介入,而是授权国防军进行"最大烈度的跨境打击"。以色列国防部长约阿夫 · 卡茨也在社交平台上警告:"胡塞武装将为他们拒绝吸取来自伊朗和黎巴嫩的教训,付出七倍代价。"
有分析指出,以色列近期已对胡塞实施过定点清除行动。9 月初,位于也门萨那的胡塞高层一处设施曾遭空袭,多名高级军官死亡。然而胡塞随后连续发射多枚导弹反击,显示其快速恢复能力不容小觑。
与哈马斯或真主党不同,胡塞的作战方式更具"游击 + 电子战"特征。他们不依赖固定基地,指挥体系具备冗余性,同时与伊朗军事顾问团保持常态化技术交流。《中东之眼》分析指出,胡塞武装已经在过去三年完成无人机、弹道导弹、反舰武器的本地化生产,具备独立作战体系。
沙特领导的多国联军对此并不陌生。自 2015 年也门战争爆发以来,沙特空军已投放超过 2 万枚炸弹,却无法彻底压制胡塞武装控制区,反遭无人机"反噬"——油田、港口、机场频频成为目标。
对于以色列而言,现阶段若以空袭为主力应对胡塞,恐怕只是重蹈沙特之覆辙。
以色列战略陷入系统性困局
目前,以色列在军事层面已面临典型的"三线作战":加沙地带的旷日冲突仍无进展,北部与黎巴嫩真主党的摩擦不断升级,而南线胡塞武装正形成长程袭扰链条。如今,随着对胡塞"宣战"决定出台,以色列或将进入罕见的"四线扩张态势"。
更令人忧虑的是外交维度的"孤立螺旋"。9 月以来,法国总统马克龙、英国外交大臣戴维 · 卡梅伦均先后表态,支持联合国推动"巴勒斯坦国家地位全面承认"。德媒《明镜周刊》指出,当前西方国家中已越来越难找到"无条件站队以色列"的阵营。
更有甚者,卡塔尔国家元首在安曼的一次多边会议中公开谴责以色列对多哈代表团的"监控与干预",称其为"国家级恐怖主义行为"。而联合国人权事务高级专员则重申,以色列对加沙的连续性封锁"可能构成集体惩罚,违反国际人道法"。
以色列正迅速失去它在 2000 年代建立的"国际合法性缓冲带",对外空袭频率越高、火力越猛,反而加剧其在全球南方国家中的道义溃败。
此外,战术部署也存在显著限制:以色列空军目前并不具备稳定覆盖胡塞控制区的常规基地。在无可用前沿空军基地、也无地面配合部队的背景下,长距离奔袭意味着每一次空袭都需依靠空中加油、长航程导弹等高成本手段,后勤压力倍增。
而胡塞方面早已形成应对预案:一旦其军事据点遭遇大规模空袭,将转向更激进的"港口瘫痪战"与"船运攻击战",将战线推向红海与阿拉伯海国际航道。
换言之,以色列宣战当天,胡塞已不是被动回应者,而是具备反制与升级的主动能力者。
胡塞正变为以色列的战略主敌
值得注意的是,胡塞武装对以色列的打击并非突发性行为,而是逐步形成"战略模块"的过程:
2023 年初,胡塞即开始对红海航运路线中的以色列商船发起侦察与低烈度试探;
2024 年中期后,其攻击范围延伸至以南城市及港口;
2025 年 9 月,首次成功突破南部空防,直击核心民用区。
这是一种高度组织化的战略运作,其背后是"低烈度军事消耗 + 舆论反击 + 战略叠加"的复合打法。美国五角大楼智库 RAND 公司早前一份研究报告指出,胡塞虽是非国家行动者,但已具备中等国家规模冲突干扰能力,其"无人机战术体系已经具备对以色列、沙特构成系统性干扰"的能力。
更重要的是,胡塞作为伊朗的长期支持对象,与伊拉克、叙利亚境内什叶派武装有稳定通道,一旦伊朗主动"开启战线联动机制",以色列将面临东北、西北、南部三向包围。
这将彻底撕裂以色列"边界主导安全逻辑"的幻想:敌人不再由边界内定义,而是在技术上、资源上跨界合成。
以色列对胡塞宣战,是一次出于愤怒与政治需要的强硬回应,但它很可能无法换来想象中的"威慑效果"。反之,这将把以色列推入一场没有明确时间表、没有后勤纵深、更没有国际共识支撑的长程消耗战。
"绝对安全"的幻想,正在以失败的防空系统、逐渐孤立的外交局势、日益膨胀的战线成本为代价,被胡塞这类"技术民兵"撕裂得越来越真实。
胡塞武装正在逼问内塔尼亚胡政府的真正底线:如果炸死几个领导人不能终结袭击,失控的攻击频率不能通过外交化解,那么,以色列的下一步,是战略收缩,还是彻底走向崩盘?
这一次,外界不再盯着加沙,而是在测量以色列国家安全体制的"可持续性下限"。
传速策略,长富资本,股票如何10倍杠杆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