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上周五武大发通告,说要调查核实以来,我时不时就掰着指头数。
终于在 8 月 7 日这天,铺天盖地的消息传来:
杨某媛博士录取资格被取消。
网传消息中显示,香港浸会大学已经在 8 月 6 日正式将杨某媛从拟录取博士名单中移除。
这消息说不上是什么好消息,但绝对是一个"爽"消息。
可第二天,又有新消息传出:
杨某媛博士录取资格被撤销?假消息!
又说香港浸会大学从未发布过正式公告,虽然校方已经启动独立审查程序但尚无结果。
作为一个在真真假假消息中几度被玩弄的资深吃瓜群众,我只想说一句:
其实比起"博士资格是否取消",真正让我揪心的是肖同学,不知他现在精神状态如何了?还有那些藏在类似事件阴影里的一个个原本鲜活的生命:
那个被诬告 "高空抛物" 的 7 岁男孩,从 16 楼一跃而下;
周口 57 岁的医生因被造谣 "让病人绝后",在医院大楼坠亡;
还有我们忘不了的"粉色头发女孩""被诬告偷东西的 9 岁娃"
……
诬告者轻描淡写的几句瞎话,对受害者来说可能就是过不去的坎。
杨某媛们,身上背负的人命数,一双手都数不过来啊!
这届家长总在教孩子 "要善良""别惹事",可现实却给我们上了残酷一课:当恶意找上门时,"乖" 可能不是护身符,反而是软肋。
"武大图书馆诬告案"在网上引起了很多讨论,我身边很多男孩的妈妈都说要好好讲给儿子听,告诉他"自己没做过的事千万不能认"。
但我觉得这还不够。
我们不要惹事,但也不能怕事。所以今天再跟大家好好聊聊:该怎么教孩子在冲突里站得住脚,在诬告前护得住自己。
01
"你凭什么这么说?"
人和人吵架,本质是逻辑的较量。谁能揪出对方的漏洞,谁就占上风。
回顾武大图书馆这件事,其实被诬告的男生有一个翻盘的黄金契机,那就是第一次交锋的时候,就说出下面这一句话:
"你凭什么这么说?"
想起几年前带小小常在采摘园,正好遇到一个妈妈和园主大妈吵架的全过程。
事情源于一个摔坏的梨子。孩子摘梨的时候没接住,梨子摔在地上,烂了。
采摘园大妈觉得,孩子妈妈应该掏钱买了坏梨子。
妈妈觉得孩子不是故意的,而且坏梨子入土还能给果园提供养料,不该赔。详情可戳《和育儿大 V 吵过一架后,我又来教小小常怎么高质量地吵架……》。
我后来就问小小常:"如果你是她们俩,怎么说才能吵赢这一架?"
(《家有儿女》剧照)
"一定要抓住对方无法反驳的漏洞。"
站在妈妈的立场看,采摘园大妈的言论里有一个很大的漏洞,就是商业模式和规则的不匹配——采摘园收费比市场价高得多,本就该包含"可能摔烂"的损耗成本 —— 这就是大妈逻辑的漏洞。
而站在采摘园大妈的立场,妈妈的言论里也有个漏洞,那就是如何证明,用梨子施肥就不算浪费。
她得需要证明,腐烂的梨子提供的养分要比化肥更合算。但她又不可能马上做实验或拿出数据,就很容易让对方抓住把柄,反倒被扣上"浪费"的不道德标签。
所以教孩子吵架,先教他找"前提漏洞":对方说"你不对",先问"你凭什么这么说?";对方要证据,你就反问"你有证据吗?"
回到武大图书馆事件中,男生肖某某如果能看到对方"性骚扰"指控的隐含条件不成立这点,就可以发现对方最大的弱点:
没证据。
身正不怕影子歪,直接反击对方:
"你凭什么盯着我裆部拍一个小时?你这是不是性骚扰?"
"我挠痒是因为湿疹,有病历有买药记录,现在就可以去医院检查,结果出来你得给我道歉!"
"我没看你、没碰你,你红口白牙说我骚扰,拿出证据来!没有就是造谣!"
"要么现在报警让警察来评理,要么你立刻给我道歉,不然这事没完!"
吵架要有理有据,也要有"直击要害"的本事。
当然,不是每个孩子天生都能逻辑清晰地辩论。想到做到这点,就需要多阅读、多思考、多练习。另外,遇到突发冲突,有时"先声夺人"也能救命。
02
"发疯"也是一种保护色
这个方法来自三个自媒体博主的分享。
有一次她们三个一起打车去某个地方。在距离目的地还有一段距离的地方,司机就停下来,让她们下车。
博主就说:"我们还没到地方啊!"
司机的态度特别差,黑着脸说:
"那边停不了。"
"我这显示到了。"
"谁知道你那导航是什么东西啊!"
当时她们三个都很生气,但又不太会处理这种跟别人发生冲突的情况。其中一个坐在后座的女孩突然大吼一声:
"你说啥?!"
声音大到连坐在副驾驶的女孩也被吓了一跳,那司机也被吓得不轻。
喊完后,女孩们也有点瑟瑟发抖,以为会发生更大的冲突。但事实却是,那司机反倒怂了:
"我的意思是,这个平台的导航可能会有错,我不知道是不是停到那个位置了。"
"那你跟我说要去哪儿,我给你停到那儿!"
这可不是教孩子撒泼耍赖,而是教他在被气场压制时学会 "破局"。咱们都得承认,人多少有点 "欺软怕硬" 的本能 —— 发泄怒气时总会挑看起来 "好欺负" 的对象,陌生人之间的冲突,说白了就是气场的较量。
你越显得怯懦,对方越容易得寸进尺;可当你亮出 "不好惹" 的态度,他们反倒会掂量:"这人不好缠,别自找麻烦",多半会收敛退开。
尤其是面对陌生人的无理指责,声音大一点、态度硬一点,其实是在传递信号:"我没那么好欺负,你别乱来"。
当然,这得看孩子的应对能力:如果他能逻辑清晰地据理力争,那就按前面说的方法有理有据回击;要是没准备好,不妨先 "先发制人"—— 要么直接回怼震慑对方,要么大声把事情闹开,打破对方觉得 "你会忍气吞声" 的侥幸心理。
很多时候你越不怕,冲突越难升级,毕竟不少找茬的人本身就是纸老虎,没想象中那么可怕。
不过有个重要前提:一定要确保自己不是绝对弱势。比如在有熟人的场合、公众场所,或者对方有职业身份(像服务员、安保)不敢太放肆时,这种方法才管用。咱得教孩子保护自己,更得教他判断环境,别让自己陷入危险。
03
比 "会吵架" 更重要的,是教会孩子 "底线不能让"
武大图书馆事件,我想,给普通家长最大的警示就是:让孩子过分地乖,反倒剥夺了他的社会生存能力。
肖妈妈在采访中说的这段话,戳中了多少家长的痛处?!我们总怕孩子 "惹事",却忘了教他 "何事不能忍"。
这三种情况,告诉孩子,必须要"硬刚":
关乎尊严:被造谣 "偷东西""耍流氓",必须当场反驳,立刻找老师、报警,绝不能默认。
涉及安全:被霸凌、威胁,或者像武大事件里被恶意拍摄,要第一时间呼救,保留证据(录音、找证人)。
替人背锅:同学甩锅让你担错,哪怕是小事也要说清 "这不是我做的",纵容一次就可能有无数次。
(《恋爱的味道》剧照)
武大事件还没尘埃落定,但它给所有家长提了个醒:教育不该只有"温良恭俭让",更要有 "保护自己的锋芒"。
我们教孩子善良,是教他不主动伤害别人;但教孩子"会吵架",是教他不被别人伤害。
那些被诬告击垮的生命在提醒我们:当恶意来临时,沉默不是美德,是对恶的纵容。
与其祈祷孩子永远遇不到黑暗,不如教他在黑暗里也能找到光。
愿每个孩子都能被世界温柔以待,更愿每个孩子都有底气说:"我没错,你别冤枉我。"
重
磅
预
告
1
END
传速策略,长富资本,股票如何10倍杠杆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