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银行对大额取现(单笔或累计超过10万元)加强了审查,条件变得越来越严格。
你是不是也有点糊涂了:存款,取出来放家里,算是机智还是愚蠢呢?本期内容就带大家聊一聊当下形势下,存款要如何存!
01、银行“新规”,让人更迷糊
想想看,以前只要稍微提前预约一下,拿起银行卡,现钞就能到手。
现在呢?不仅得预约,还得说明用途,甚至还可能被拍照、验证身份。这一大堆限制,把不少人弄得头疼,取个款都变成了“硬仗”。
银行那么多限制,明摆着就是把你“卡”在门口,不让你随心所欲地动用自己的钱。
这么一来,有些人心里开始想着:既然存银行这么麻烦,不如干脆把钱取出来,带回家,自己随意支配。
这就引申出一个问题:存款取出来放家里,是机智还是愚蠢?
02、把钱存家里:哪种情况下算“聪明”
其实,存点现金在家,也有它的“合理性”——别看听着就心惊肉跳,确实有些特殊场合,备点现金在家里还挺有用。
①紧急备用金:
比如,遇上自然灾害、停电、网络瘫痪,电子支付都用不了。
这个时候,现金能救场。很多理财专家建议,家庭起码要储备2到3个月的开销,假设你每月支出1万块,那就备个2到3万现金。
②感受“钱”的存在感:
现金支付更直观。当你掏出一百块,手感和感觉都不同于“点一点”完成支付的快感。这种“肉疼感”能让人更清楚“钱”在流逝,从而抑制盲目消费,培养储蓄习惯。
③传统习俗的需要:
给父母长辈发红包,婚礼红包,用现金更有人情味、更直接。这些场合,存现金的作用还挺大。
所有这些理由,都是体现“少量现金”在特定情况下的合理性。可是真正要考虑大笔存款带来的风险和麻烦时,情况就变得不同了。
03、把存款放家里:有哪些风险?
这其实是真真切切的“风险大”:
①安全问题:
现金在家,就是挂着一块“来抢我”标志。贼一旦找到地点,不费吹灰之力就能“把你手里的财宝”搬空。没有银行保险保护,一时间损失惨重,心情也会跟着崩盘。
②家中意外:
像孩子调皮捣蛋、火灾、水灾、潮湿受潮,都可能让存款化为乌有。特别是家里没有存款保险,一旦发生意外,损失不可弥补。
③贬值的“隐形杀手”:
10年前,你存的10万元放家里,经过时间推移,通货膨胀会让钱变“贬值”。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十年平均半年到一年通膨2-3%,这意味着,这10万可能到十年后,只剩大约7万到8万的实在价值。
④放银行的“被动收益”:
银行存款虽然利率低,但总归还能让钱“生钱”。放在家里,不但毫无利息,还会因为物价上涨“贬值”。
如果把钱存银行,还能享受到国家最高50万元的存款保险保障。
04、科学理财:合理比例才是王道
一句话:存款放家里,不能一棒子打死“聪明”还是“愚蠢”。
①合理存现金:
建议家庭现金储备控制在3-6个月的支出,比如1万到3万。千万别超过这个范围,避免因为“钱多手痒”而增加风险。
②留点流动资产:
其他的部分,可以放一些国债、货币基金、银行理财产品等。这样,既保证了资金的流动性,也能获得一些收益。
③警惕高利产品和风险银行:
不要盲目追求“高利息”,要避开扩张激进、风控薄弱的银行和理财平台,否则陷进去,损失还得自己扛。
总结一句话:
把钱“存起来”和“放家里”都没有绝对的“对”或“错”。关键是“把握度”,合理安排现金和存款的比例。
我个人建议:应对不时之需,建议家里常备一些现金(占总资产的10%左右),剩下一部分用来理财投资。
这样,才能在风险和收益之间找到平衡。
传速策略,长富资本,股票如何10倍杠杆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